这个“小修小补”点成为小区网红打卡点 “针馨”缝补摊真的很温馨
高林娣一边脚踩缝纫机,一边跟边上的人打招呼。 通讯员 李玲玲摄
【资料图】
本报记者 管有明 本报通讯员 李玲玲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是老一辈人常挂嘴边的口头禅。随着国家积极推进便民生活圈建设,“小修小补”这个具有浓郁烟火气的词,成为热议的话题。而就在姑苏区白洋湾街道春馨园小区,一个设置才三个月的缝补摊也已成为该小区的网红打卡点。当地居民还自发为这个缝补摊取了名字:“针馨”,寓意“真心”。“这个摊子真的很温馨!”经常光顾这个缝补摊的74岁居民张少娣感慨地说。
缝补摊前衣物“排队”
摊主出汗顾客帮忙扇风
“针馨”缝补摊设在春馨园的红心生态园内,它的主人是77岁的高林娣。昨天上午9时许,记者在这里看到,她不停地脚踩缝纫机,还不住地跟边上的人打招呼。“我这件衣服款式太旧了,扔掉怪可惜的。能不能帮忙改改,做成一个手提包?”“可以,稍等一下,很快就好了。”春馨园2幢的沈金玲阿姨拿着一件旧衣服让她帮忙。高林娣接过需要修改的衣服,不到10分钟,一个小包就做好了。
在高林娣的左侧,有个大筐,里面除了放各种颜色的线及拉链、缝补所用的零头布外,还有一些上衣、裙子等。“这些都是大家拿来修补的,有的是脱线了,有的是破了个小洞。”她说,因为送来的衣服较多,常常要排队。于是,大家也就围在红心生态园的亭子内,聊起了家常。
张少娣有条小花裙子脱了线,当天也拿过来修补。当时,高林娣正在修补一件被套,就让她在边上等一等。或许是因为天热,高林娣的头上渐渐出了汗。手拿纸扇且正在边上聊家常的俞金英看到了,就过来帮她扇风。“这个办法好,以后我过来打卡,也带把扇子过来。”张少娣说。
摊主设摊不为赚钱
笑脸比以前多不少
高林娣的妈妈是位缝补好手。年轻时,她就从妈妈那里学了这门手艺,儿子小时候的衣服也都是她自己做的。退休后,她曾在仁安街附近设了个缝补摊,十多年时间,也赢得了无数顾客的心。后来,她要照顾孙子,无法再摆摊,就向老板提出不做了。“是不是租金贵?原先每个月300元,现在200元行不行?”老板听说她要走,想要挽留她。最终,她还是婉拒了老板的好意,带着自己的缝纫机回了家。
眼看着孙子渐渐长大,高林娣的心思又活了起来,“亲朋好友都知道我有一手缝补好手艺,经常让我帮忙缝补。再说,我原先在仁安街摆摊的时候,还有一大堆的线和拉链,放着也是浪费。”就这样,她在自己的车库里重新设起了缝补摊,免费为亲朋好友和众多邻里缝补。因为她不收钱,很多人看不过去,经常送些水果之类的,以表谢意。
“今年5月份,我们社区王书记说,想请我在春馨园的红心生态园内设缝补摊。因为是在亭子内,上面有玻璃挡雨,非常方便,我觉得非常好。”高林娣说,当时,老伴和儿子都不同意,怕她太辛苦。但是,家人看到她的缝补摊特别受欢迎,她每天的笑容也比以往多出不少,也就不再反对了。她的儿子还经常对她说:“只要你开心就好。”在大家的强烈要求下,高林娣现在每次缝补,也就收一至二元钱。很多人觉得她收得太少,要多付一点,她总是婉拒。“一天下来,有时是几元钱,有时是一二十元,另外还要扣除成本。不过,我真不为钱,每个月4000多元的退休工资,完全够用。整天跟大家说说笑笑,我也很开心。”她笑着说。
摊主无暇顾及吃饭
热心邻居免费“替补”
春馨园是老旧小区,周边缺少缝补之类的店铺。有时候,附近的居民为了修一条拉链,甚至还要跑到新庄新村附近。路南社区党委书记王蕾介绍,社区“海棠先锋”志愿者走访过程中发现,小区里有很多老人平时省吃俭用,旧衣服舍不得扔掉,很多外来务工人员也有缝缝补补的需求。“高阿姨以前开过缝补店,有缝补的好手艺,家里还有一台闲置的缝纫机,而且有开店时留下的好多材料。
“我们跟她商量,请她把缝补摊设在小区红心生态园内,她也非常乐意。”王蕾还说,社区定期举办便民服务日活动,高林娣每次都积极参与,现场服务全部免费。
高林娣的缝补摊很受欢迎,但确实也很辛苦。对此,周边居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看到她每天搬缝纫机进进出出,非常不方便,今年71岁的陈全生主动提出帮她做一个缝纫机的底架。于是,他找到木板、钉子、滚轮等,把底架做好后,再把缝纫机固定在架子上。
这样,高林娣每次只要拖着底架进出,比原来方便了许多。另外,陈全生和其他一些会踩缝纫机的人有时候看到她忙得连午饭也来不及吃,就主动替她踩缝纫机,让她回家吃饭。用他们的话来说,那就是“高林娣是个宝,不能让她饿着。”
在路南社区,像高林娣这样的能人、达人共有12位,擅长维修家电的徐舜卿、擅长剪发的孙婷、陆梅芳等。目前,这些居民也成为社区的骨干志愿者。“作为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我们还将不断挖掘辖区资源,并依托共建单位成员、热心居民、党员等各类志愿者,定期提供免费缝补、理发、义诊、家电维修等服务,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够享受到各类便民服务。”王蕾说。
关键词: